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中国文化传播网 > 文化 >  >  正文

大疆孵化出一个独角兽

2023-08-29 13:13:23 来源:猎云网
来源:猎云精选,文 / 盛佳莹

默默经营 8 年,大疆终于孵化出一家独角兽。


【资料图】

近日,根据新智驾从多名独立信源处获悉,大疆车载团队正在接受外部融资,经过两轮融资后其估值可达 15 亿美元。

今年年初,大疆车载部门正式拆分,成立于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目标在 2024 年之前实现财务指标转正。

早在 2016 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公开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内部也早就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除了车载业务之外,大疆这些年还踏足农业无人机、影像系统设备、教育机器人……

内部孵化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大疆还对外投资了至少 12 家公司,涉及无人机上下游、AR、芯片、生物医疗等领域。

一手内部孵化,一手外部投资,大疆想要再造一个大疆。

进军车载

此次寻求外部融资的大疆车载业务,是大疆这几年来重点孵化的新项目之一。

早在 2015 年,大疆就盯上了 " 车 "。彼时,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自动驾驶行业投融资规模开始快速增长,从上一年的 12 起融资激增至 28 起。

大疆也快速入局,那一年,大疆位于美国硅谷的研发中心聘请了戴伦 · 里卡多和罗布 · 施拉博。前者是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工程总监,后者则是苹果公司资深工程师,主要负责天线设计。

两位加盟后,第二年,大疆就开始内部研发车载项目,创始团队规模不足 10 人,但一开始大疆车载就确立了以研发为核心的发展路线。

最开始的三年时间,大疆车载业务一直保持低调,高度保密,神秘得只有项目组成员知道,其他人都不知情。

期间在 2017 年,戴伦 · 里卡多和罗布 · 施拉博相继离开,但大疆车载并没有停下脚步。2019 年开始,大疆车载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年,大疆孵化出了车载激光雷达初创公司览沃科技,陆续完成了封闭道路测试,还拿下了深圳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同年,大疆正式确立了 " 大疆车载 " 这个品牌,建立首座车规级智能制造中心,并开始按照车规级标准进行检测、认证。

不仅如此,2019 年大疆车载业务还开始了商业化,与五菱确认合作,并内部明确了车载业务的定位为智能驾驶领域 Tier 1。

到了 2020 年,大疆完成车载领域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围绕硬件与软件全套解决方案展开,包括智能驾驶项目研发、视觉处理技术、路径规划等。

今年 4 月,大疆正式对外发布智能驾驶业务品牌——大疆车载。如今,大疆车载团队由香港科技大学 - 大疆创新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沈劭劼领军,规模从最初的不足 10 人扩大到近千人。

目前,大疆车载旗下的业务包括 L2 和 L3 级别高速、城市道路智能驾驶系统和智慧泊车系统,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览沃科技则继续聚焦激光雷达领域。

览沃科技是小鹏的固定供应商之一,其首款激光雷达就应用在了小鹏 P5 上,大疆和小鹏还曾推出联名款 P5。除了小鹏之外,览沃科技还是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的激光雷达供应商,最新激光雷达产品泰览 -15 有望被该集团的无人驾驶汽车采用。

而首款搭载大疆车载系统的量产车则是去年 9 月上市的 2023 款 KiWi EV,其 " 灵犀智驾系统 " 由五菱和大疆联合开发。

此外,大众汽车也正在与大疆在视觉信息处理领域合作研发基于各种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计划于 2023 年至 2024 年搭载上车。还有市场消息称,大疆车载已经获得比亚迪的项目定点,将为后者提供高级别辅助驾驶技术方案。

大疆内部人士曾坦言,大疆车载业务聚焦在大疆智能驾驶系统与软硬件方案,帮助车企快速造出能买得起的智能汽车。

换句话说,性价比是大疆车载打出的第一张牌。今年,大疆车载提出 3%~5% 的下限和上限值。也就说,L2+ 智能驾驶系统的总成本(包括所有软件和硬件相关)占整车售价在 3%~5% 是合理的。按照中国市场主销车型价位分布,大疆车载认为 L2+ 智能驾驶系统的成本区间是 5000 元到 15000 元。

大疆车载和五菱合作的 2023 款 KiWi EV,就让汽车智能化下探到 10 万元的车型。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大疆车载没有通过堆硬件,而是通过算法优化、量产精度来实现自动驾驶能力。

虽然大疆车载已获得不少车企的青睐,但智能驾驶赛道已经相当拥挤,除了不少车企选择自研之外,还有华为、百度等大厂扎堆杀入,以及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 L4 玩家也都在做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下沉,今年以来不少自动驾驶厂商也都在排队 IPO,竞争日益残酷。

大疆车载面对的是一场硬仗,如今 " 断奶 " 寻求外部融资或许也是为了扩充资金,为打硬仗准备 " 粮草 "。

四处出击

除了车载业务之外,这几年大疆还尝试了不少新业务。

事实上,早在 2016 年,大疆创始人汪滔就曾公开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

两年后,这一预测成真,2018 年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出现订单量下滑,对于大疆而言,消费级无人机是其主要营收来源,行业天花板显现,意味着大疆的天花板也将到顶。

为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大疆在 2015 年下半年便成立了行业应用部,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在农业无人机领域,大疆推出了 MG-1 农业植保机,但尽管大疆在无人机领域有成熟的技术,也仍需面对亿航、极飞科技这样的农业无人机领域的老牌公司。

一向低调的大疆一反往常喊出口号:" 即使亏损三年也要在农业无人机市场取得领先优势 "。可见大疆对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

除此之外,大疆还瞄准了影像系统设备。自从无人机出现之后,也改变了镜头语言的表达体系,空中镜头逐渐成为影像行业的标配。

大疆作为无人机巨头,也逐步探到影像领域,把无人机的飞控技术应用在了手持云台设备上,孵化了 Ronin 如影系列相机稳定器,除稳定器之外,大疆在专业级领域推出禅思系列云台相机,又对标 GoPro 等运动相机推出 Osmo 灵眸系列相机,以及地面端专业摄影系统 Ronin 4D,多条产品线出击影像设备领域。

如果说,从本质而言,不论行业无人机还是影像系统设备,依然都在大疆的无人机 " 舒适圈 " 内,那么,大疆在教育机器人方面的尝试,已经脱离了无人机的主业范畴。

从 2013 年起,大疆就开始举办面向大学生的 "RoboMaster 夏令营 "。2015 年之后,大疆开始举办 RoboMaster 机甲大师赛事。

直到 2019 年,大疆正式推出首款教育机器人 Robomaster S1,采用模块化设计,面向 14 岁以上的学生 STEAM 教育培养。第二年,大疆又面向 B 端中小学校和培训机构推出 RoboMaster EP 教育拓展套装。

大疆公关总监谢阗地曾坦言:" 机器人教育几乎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

这些内部孵化的新项目,大疆几乎都表示不追求商业化,这也是大疆一直以来的风格。有大疆高层曾经描述:" 大疆像个巨大的实验室,产品发展由技术研发所串联,商业化的项目不到实验室的 1/3。"

大疆总裁罗镇华也曾表示大疆研发产品时,首先寻求的是技术突破,一旦达到这个阶段,清晰的市场需求就会出现。

而纵观大疆这些年来孵化的项目,也都秉承着这一策略,并且都是以子系统切入,再逐渐发展至系统成品。不论是从飞控系统到航拍无人机,还是从航拍悬挂云台到手持云台,以及车载业务也是从激光雷达切入再做软硬件全套解决方案。

多领域投资

一手内部孵化,大疆还一手做外部投资。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大疆成立至今,至少对外投资了 12 家公司,涉及无人机上下游、AR、芯片、生物医疗等领域。

无人机上下游领域,是大疆出手最多的领域。

早在 2015 年,大疆在获得 Accel7500 万美元融资后,同年与 Accel 共同创立了一个无人机基金 SkyFund,计划投资包括机器人硬件与软件、计算机视觉与导航、多媒体工具与社区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初创公司。

同年,SkyFund 投资无人机租赁平台 DroneBase,这是 SkyFund 基金首次出手,此后很少有 SkyFund 基金的公开消息。

而在大疆决定进入农业无人机领域前后,大疆还先后投资了植保无人机研发商天翔航空科技和智能农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丰疆智能。

前者是植保领域无人机老兵,至少在 2012 年之前就开始布局植保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经验和积累丰富。而后者注重整体解决方案,设有农业、畜牧、大数据和工业机器人等业务板块。尤其是其创始人卢锋博士曾是大疆首席科学家,大疆也是在丰疆智能天使轮便出手投资。

农业领域之外,大疆还曾在 2017 年投资水面无人驾驶技术及水面服务机器人研发商欧卡智舶。在面对行业无人机领域,大疆和很多大公司一样,选择投资来 " 交学费 "。

除了为了进军新领域铺路 " 交学费 " 之外,大疆还有不少投资来源于业务的深度合作。

最典型的例子是 2015 年大疆战略投资瑞典相机品牌哈苏,同时,大疆成为哈苏少数股东并进入董事会。

哈苏在航空影像领域久负盛名,其技术和设备曾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运用在人类首次登月及其他多次任务中。1969 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正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

而大疆想要在航拍影像领域有所建树,进一步拓展影像技术的疆界,和哈苏的合作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第二年,双方便合作推出经纬 M600+ 哈苏 A5D 的航拍套装,此后又多次推出搭载哈苏影像技术的产品。

和投资哈苏一样,投资光电半导体研发商纵慧芯光,也是看中了其在车载业务上的深度联动。

作为一家光电半导体研发商,纵慧芯光主要研发和生产 VCSEL 芯片、器件及模组等产品,其中 VCSEL 芯片正是主要应用于车载激光雷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围绕业务投资之外,大疆还出手投资了罗永浩的 AR 新公司 Thin Red Line(红外线科技),以及基因及细胞治疗核心技术研发商深研生物。

据了解,深研生物创始人马墨,曾是大疆早期的创业团队成员之一,其他的核心人物,也来自于汪滔母校香港科技大学。

整体而言,大疆投资出手的不多,也喜欢投资自己 " 熟悉 " 的领域和团队。

一手内部孵化,一手外部投资,大疆的疆界越拓越大,大疆公关部曾说:" 你不知道大疆的业务有多大。从大了说,都是人工智能产品。"

标签: